飛機選座費有違公平嗎

2025-01-17 17:31:17

中國消費者協(xié)會批評民航加價選座,認為其限制了消費者的選擇權、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,進而違背了公平交易的原則。中消協(xié)認為,選座應該遵照先到先得的規(guī)則,加價選座不應成為行業(yè)慣例。 

作為一個立場完全站在消費者一邊的組織,中消協(xié)的批評可以說是合理的,但從市場經(jīng)濟的角度來說,這一觀點有可商榷之處。 

付費選座并不是航空公司近期才開展的一項服務。早在2011年,春秋航空就推出付費選座,并得到民航局特批。后來很多低成本航司都模仿這一模式。 

2014年4月,海航在歐美航線上推出“至優(yōu)座選”產(chǎn)品,隨后其他航空公司在國際航線上紛紛跟進。2015年,四大航(中國國際航空公司、中國南方航空公司、中國東方航空公司、中國海南航空公司)都開始付費選座的嘗試,國航還把付費選座的范圍拓展到了國內航班。 

2016年7月,北京市發(fā)改委對中國聯(lián)合航空公司做出行政處罰決定。發(fā)改委認定,中聯(lián)航向旅客征收的選座費違反了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》。此后,國內各航空公司相繼暫停此項服務的收費。 

其實,在民航業(yè)之外,付費選座并不罕見?,F(xiàn)在很多電影院賣票時都有選座費。電影院里不同位置的座位有不同的觀影效果,處于最佳觀影區(qū)的座位,傳統(tǒng)上是先選先得,后來一些電影院給不同區(qū)域的座位標上了不同的價格?,F(xiàn)在這種選座方式在電影行業(yè)已經(jīng)普及了。 

那么,選座費是否侵害了消費者的選擇權、知情權,進而違背了公平交易的原則呢? 

首先選座費應該在消費者購票時告知。比如機票,如果消費者購票時不知情,等值機時才知道,的確構成對消費者知情權的侵犯。 

其次在充分告知的情況下,消費者的所有選擇權,都是建立在愿意支付商家提出的價格基礎上的。打個比方,在購車的時候,消費者出“低配”的價格,卻要選“高配”的車,如果商家不答應,就指控商家侵犯消費者的選擇權,這顯然不成立。 

第三判斷交易是否公平的標準,不應該是輿論或者消費者的抱怨。這是因為,?覺得不公平的抱怨始終會存在。現(xiàn)實生活中,交易完成后,買家覺得買貴了,賣家覺得賣便宜了,這種情況經(jīng)常發(fā)生,買賣從來不會是一條心。判斷交易是否合理,雙方是否從交易中獲得效用的唯一標準應該是——人們是否自愿交易。 

選座問題,歸根到底是一個價格問題,而價格問題從來都不應過多地依據(jù)輿論。一家電影院因為觀影人數(shù)少而倒閉了,輿論說該地區(qū)缺少電影院,當?shù)叵M者需要這家電影院。但當?shù)叵M者真需要這家電影院嗎?實際上,正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消費者愿意掏錢買票看電影,電影院才維持不下去的。這個地區(qū)的消費者對這家電影院并沒有足夠大的需求。 

反過來說,這家電影院生意很好,一座難求。輿論說這家電影院票價太貴了,消費者對此很不滿意。但當?shù)叵M者真的不滿意嗎?看電影是一個非剛性需求,電影市場是存在競爭的,覺得票價貴,可以去稍微遠一些的電影院或者不看電影。正因為消費者覺得價格可接受,這家電影院才一座難求。 

所以,只要有人愿意付費選座,就證明有真實的、自愿的需求。這不構成對不愿意付費的人的選擇權的侵害。不同的座位,舒適度的確有一些差別,選擇更好的服務,付出更多的價格,未必不可以。 

從更深層次的角度看,選座費也有有利消費者的一面。比如,商家通過選座費,讓對價格不敏感的人群出一個更高的價格,但商家未必會把多出來的利潤全放進自己的腰包。因為在一個有市場競爭的行業(yè)中,商家面臨競爭,有動機去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。為了獲得份額,就會讓渡一部分利潤給價格敏感型的消費者,吸引他們消費。簡單地說,當有些乘客愿意付費選座時,另一些不加價座位的票價,有可能會便宜一些。實際上,這也滿足了價格敏感型的消費者的需求。某種程度上,這是市場天然存在的一種“殺富濟貧”的機制。 

定價本身是市場行為,現(xiàn)在卻往往成為一個輿論問題。訴諸輿論當然是個體權利,但如果通過聚集輿論而形成一種社會壓力并傳遞給企業(yè),對中國的市場經(jīng)濟改革來說,并不是一個好趨勢。 

來源:經(jīng)濟觀察報

責任編輯:王立釗

掃一掃分享本頁